德國研究人員在坦尚尼亞研究發現,有班氏絲蟲(Wuchereria bancrofti)寄生的患者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率平均高出兩倍。   

班氏絲蟲感染可引發淋巴絲蟲病,這種通過蚊子傳播的熱帶疾病可導致四肢或生殖器嚴重水腫。非洲國家常用的聯合藥物通常只能殺滅血液中的微絲蚴,即絲蟲幼蟲,而成蟲卻常年寄生在人體淋巴系統中。   

針對坦尚尼亞1000多名班氏絲蟲感染者的研究發現,在14歲至25歲、25歲至45歲、45歲以上三個年齡層中,與未感染班氏絲蟲的人相比,班氏絲蟲感染者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分別提高至3.2倍、2.4倍和1.2倍。  

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「刺胳針」(The Lancet)上。研究人員說,確定班氏絲蟲感染恐增加愛滋病病毒感染風險後,如何快速殺滅班氏絲蟲成蟲變得非常重要。此外,從免疫學角度看,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瞭解導致易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因素,從而找到相應預防和治療方案。

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60805/922335/

Categories: 媒體報導

%e6%84%9b%e9%83%8e%e7%96%91%e6%83%91%e8%ab%ae%e8%a9%a2%e5%b0%88%e7%b7%9a